吸聲和隔聲有什么區別?哪個降噪效果更好?
發布日期:2020-04-24 16:50瀏覽次數:
玻璃棉、巖礦棉一類具有良好吸聲性能但隔聲性能很差的材料被誤稱為“隔聲材料”。
早年一些以植物纖維為原料制成的吸聲板被命名為“隔聲板”并用以解決建筑物的隔聲問題…… 正是因為對材料的不了解及誤判,導致早期很多建筑物并沒有營造好良好的聲環境。
本周我們再來聊聊聲學聲學材料的問題。 看過我們往期文章的讀者都知道,選用適當的材料對建筑物進行吸聲和隔聲處理是建筑物噪聲控制工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技術措施之一。 同樣,我們也能意識到吸聲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大量物體都或多或少都具有吸聲本領(比如沙發、窗簾等)。
tips:實際工程中,一般吸聲系數≥0.2(a≥0.2)的稱為吸聲材料,常規使用吸聲系數≥0.6(a≥0.6)。
但是,盡管多數人能知道噪聲大概如何控制,卻由于對噪聲控制的手段缺乏了解,混淆“吸聲”和“隔聲”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而在降噪階段做了一些無用功。
本周,宏潤聲學就教大家如何快速區分吸聲材料及隔聲材料。
聲能衰減的區別
材料吸聲著眼于聲源一側反射聲能的大小,目標是反射聲能要小。 材料隔聲著眼于入射聲源另一側的透射聲能的大小,目標是透射聲能要小。 吸聲材料對入射聲能的衰減吸收,一般只有十分之幾,因此,其吸聲能力即吸聲系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隔聲材料可使透射聲能衰減到入射聲能的10-3~10-4或更小,為方便表達,其隔聲量用分貝的計量方法表示。
材質的區別
吸聲材料對入射聲能的反射很小,這意味著聲能容易進入和透過這種材料。 可以想像,這種材料的材質應該是多孔、疏松和透氣的,這就是典型的多孔性吸聲材料。 它在工藝上通常用纖維狀、顆粒狀或發泡材料以形成多孔性結構。 它的結構特征是:材料中具有大量的、互相貫通的、從表到里的微孔,也即具有一定的透氣性。 原理:吸聲材料的內部含有一些微小的空隙,外部聲音的聲波可以進入這些空隙,然后進入到吸聲材料的內部,在材料的內部和材料發生摩擦,使得聲能轉化成為了熱能,以此來達到隔音、吸音的目的。
對于隔聲材料,要減弱透射聲能,阻擋聲音的傳播,就不能如同吸聲材料那樣多孔、疏松、透氣。 相反它的材質應該是重而密實的,如鋼板、鉛板、磚墻等一類材料。 它的結構特征是:密實無孔隙或縫隙;有較大的重量。
tips:由于這類隔聲材料密實,難于吸收和透過聲能而反射能強,所以它的吸聲性能差。
工程上的區別
吸聲處理和隔聲處理所解決的目標和側重點不同。 吸聲處理所解決的目標是減弱聲音在室內的反復反射,也即減弱室內的混響聲,縮短混響聲的延續時間即混響時間。 在連續噪聲的情況下,這種減弱表現為室內噪聲級的降低,此點是對聲源與吸聲材料同處一個建筑空間而言。 而對相鄰房間傳過來的聲音,吸聲材料也起吸收作用,從而相當于提高圍護結構的隔聲量。隔聲處理則著眼于隔絕噪聲自聲源房間向相鄰房間的傳播,以使相鄰房間免受噪聲的干擾。 利用隔聲材料或隔聲構造隔絕噪聲的效果比采用吸聲材料的降噪效果要高得多。
tips:當一個房間內的噪聲源可以被分隔時,應首先采用隔聲措施;當聲源無法隔開又需要降低室內噪聲時才采用吸聲措施。
隔聲處理的降噪效果確實很好。 但是我們要知道,吸聲材料的特有作用更多地表現在縮短、調整室內混響時間的能力上,而這是任何別的材料代替不了的。 由于房間的體積與混響時間成正比的關系,體積大的建筑空間混響時間長,從而影響了室內的聽聞條件,此時往往離不開吸聲材料對混響時間的調節。 對諸如電影院、會堂、音樂廳等大型廳堂,可按其不同聽音要求,選用適當的吸聲材料,結合體型調整混響時間,達到聽音清晰、豐滿等不同主觀感覺的要求。 從這點上說,吸聲材料顯示了它特有的重要性,所以通常說的聲學材料往往指的就是吸聲材料。
材料吸聲及隔聲的區別總結如下
01 材料吸聲
■ 反射聲能要小
■ 吸聲系數可用小數表示
■ 多孔、疏松、透氣
■ 減弱聲音在室內的反復反射,即減弱室內的混響聲
■ 縮短、調整室內混響時間
■ 當聲源無法隔開又需要降低室內噪聲時采用吸聲材料
02 材料隔聲
■ 透射聲能要小
■ 隔聲量用分貝的計量方法表示
■ 密實無孔隙或縫隙,有較大的重量
■ 隔絕噪聲自聲源房間向相鄰房間的傳播,即使相鄰房間免受噪聲的干擾
■ 當房間內噪聲源可以被分隔時,應首選隔聲材料,降噪效果比吸聲材料好 吸聲和隔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在具體的工程應用中,它們卻常常結合在一起,并發揮了綜合的降噪效果。 為了合理地選用材料,提高建筑物吸聲和隔聲處理的效果,我們首先要從概念上將吸聲、隔聲、吸聲材料、隔聲材料區別開來,這是建筑物噪聲控制中的基本問題。